苹果上ios是什么意思啊(iOS是什么意思啊),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苹果上ios是什么意思啊(iOS是什么意思啊)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为了这次面试,我做了很多准备,甚至列出了一长串问题。这些年来,我写了很多关于苹果设备系统的文章,但基本上都是关于macOS或者iPadOS的,没有一篇是关于iOS的。

  不是因为不喜欢,恰恰相反,是因为太喜欢了,才更加敬畏。IOS代表了整整一个智能手机时代,我知道我的厚度可能不足以支撑如此深度的书写。

  但在与Bob短暂的一个小时的交谈后,我意识到我的许多想法都不是偶然的,甚至可能是iPhone设计的核心。所以,我斗胆有今天的拙见,所以我要试着回答:

   iOS到底是什么?

  智能的本质我们总是用“智能机”和“功能机”来表达手机的代际进化,但是当我们真正去思考所谓的“智能”或者说它和“功能”的真正区别时,就会简单地概括为一种“或多或少的能力”。这个量有很多含义,最直接的就是“算力”的进步。

  现在的iPhone可以运行大型专业生产力软件,可以玩画面精美甚至接近3A的游戏大作。这一切,之所以能在手掌的方寸之间奔跑,靠的是人类雕刻“硅”的能力,这的确是功能机器无法企及的未来。

   (第一代iPhone发布会上,展示当代智能手机)

  所以我们总喜欢用“横空出世”来形容iPhone的外观,但其实第一代iPhone上并没有什么远超时代的黑科技。传奇成就的精髓在于乔布斯对“未来手机要做出什么样”的思考。这种思维所包含的蓝图和假设,远比这些硬件和零件本身重要。这些思想最终汇合的是iPhone系统,当时还不叫iOS,叫iPhone OS。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谈论出生时,我们真正指的是iOS。

  硬件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能区分体验的是与软件的结合带来完整的用户体验,这是从10年前到今天几代iPhone设计师一直严格执行的。用Bob的话说,“在第一代iPhone开发之初,我们的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坐在一起。」

   “触摸屏”的使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iPhone出现的节点上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我们甚至学会了一起触摸多个点。真正让这项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我们今天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操作:

  例如,用两个手指在屏幕上放大和缩小。

   (在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会上,乔布斯亲自演示了如何放大和缩小照片)

  还记得第一次在iPhone上看到放大缩小照片的设计时,我甚至在心里觉得这很“神奇”。当然,这些功能都太遥远了,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那么让我们仔细看看,回头看看今天的Face ID。今天,关于Face ID的讨论没完没了。起初,它干扰了iPhone的工业设计之美。现在因为疫情,它原来的解锁状态也受到了挑战。

  但在我看来,Face ID在诸多弊端中得以保留的关键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解锁方式,它提供了更直观的可能性。指纹识别的意义在于去除密码过程,所以Face ID就是去除密码过程,增加机器的主动认知。然后苹果用了iOS,在软件设计上几乎给出了Face ID所有的可能性:

  比如你的手机认识你。人脸的识别从“用户主动”变成了“iPhone主动”,所以你的iPhone一直在识别“你是不是你”。所以iOS充分利用了这个结果。不是你的时候就隐藏通知内容。但是你,通知内容是显示的。它巧妙地解决了隐私的一大痛点;

  比如你的手机认识你。除了纯粹的认知,Face ID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状态。因为Face ID是立体模型的结构,iPhone可以判断你的视线。所以当iOS发现你在看屏幕的时候,它不会关闭屏幕;

  比如你的手机关心你。当我们在响铃模式下接听电话时,如果你看着iPhone,手机的铃声会变小,以避免中断。这是因为它不仅能识别你,还能捕捉你的状态。最后,它会根据你的状态,把自己放在你的位置上,解决你的烦恼。

   (在iPhone X发布会上,Craig Federighi演示了与Face ID解锁iPhone)

  由于只有一块解锁的硬件,iPhone通过iOS软件一步步延伸,最终完成了一个新的“魔术”:“你的手机像真人一样和你相处”。

  正是在iPhone软硬件结合的魔力中,我们听到了诺基亚这样的巨人崩溃的雷声。

  但你再进一步想,所谓智能机的本质是什么,“软硬结合”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另外四个字——“以人为本”。智能手机不是更聪明,而是更关心人本身。以上所有的论点和例子都是机器为我做的,而不是我想让机器做的。

   iPhone最引以为傲的设计理念“符合直觉”是另一个方面,因为其实所谓符合直觉就是不违背人性(这里的人性不是指道德,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意识)。

  对个人的尊重也体现在对集体的尊重上。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尽管Android拥有当今最大的市场,但iPhone的品牌覆盖范围具有罕见的全球性。即使在智能手机发展最前卫的中国,也没有一个品牌能像iPhone一样面对这么多的国家、地区和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iPhone面临的挑战在于多重冲击。

  比如iOS本身的本地化进程。

  在与Bob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当然,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在今天,中国市场是iPhone除了大陆以外最重要的市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肯定iPhone的本土化。在iOS 14的地图中,甚至还加入了“限行提醒”的功能。只要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让iPhone在规划路线时考虑你的车辆今天能否行驶。

  其实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几年iPhone的国产化进程越来越快。起初iPhone的交通卡只支持上海一个城市,但如今iPhone支持的交通卡数量已经覆盖了13个城市。

   (iOS 14地图限行提醒功能)

   Bob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体现在苹果的幕后工作中。每周,中国团队需要直接向Bob汇报。我想这也解释了这几年iPhone国产化的进展。

  当然,多样性不仅仅是指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不同的群体。直到今天,iPhone对残障人士的支持也是最完美的选择。当然,这个本地化不仅仅是软件,硬件上也下了很多功夫。正如鲍勃所说:

   “中国是5G的先行者,所以我们在硬件方面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调整。」

  所以总结一下,智能的本质就是以iOS为代表的智能系统更关注每一个用户,每一个人的自我。

  图像的哲学乔布斯或许能满足iPhone对互联网的改变,但iPhone有很大的几率在不经意间改变图像行业或者更玄学的“摄影艺术”。而且这棵柳树可以说是当今传统视频行业的“参天大树”。入门级影像设备的萎缩已经蔓延到各个传统相机厂商,各种下滑的财报给传统影像行业敲响了警钟。

  我们都知道业余相机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夕阳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像本身的沉寂。相反,人类的记录热情从未如此之高。如今,每天都有数亿张图像被记录下来。

  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一方面相机厂商在没落,另一方面手机厂商总是在宣传自己的摄影功能。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手机发布会还是相机发布会。

   (用iPhone拍摄)

  很多人认为手机摄影的出现和影像记录的热情是智能手机的“意外”。但如果换个角度看,从影像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移动视频的爆发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百年来影像行业出现过几次井喷现象。如果要总结井喷的本质,我们都可以归结为:

   “相机越来越便携,相机越来越简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机摄影行业的爆发是理所当然的。在谈到iPhone的相机时,Bob提到了一个经典的观点,即“最好的相机是你拍照时拥有的相机。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以上两个特征。换句话说,iPhone把这两点做到了某种极端。

  越来越便携,几乎人人都有相机。一开始,相机只是各国宫廷贵族的秘密。甚至在十年前,摄影还是富人的爱好。

  越来越简单,简单到你只需要“按下快门”。当初相机的曝光时间甚至是按天计算的。即使是现代最简单的数码相机也仍然需要多个步骤才能看到照片。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所以今天才敢模仿。我想尝试用自己的经历来回答“iPhone摄影可以有设计哲学”。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我觉得iPhone摄影也是iOS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某种意义上也是iOS的体现。

   (用iPhone拍摄)

   iPhone的设计理念大致有两种。

  在群众面前简单化。

  对于大众来说,追求最极致的简约以获得更专业的画面。所有捕捉的起点都是决定性的时刻。对摄影感兴趣的人,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这个词。这一思想之所以广为人知,取决于布列松。某种程度上,这是当今“摄影艺术”的支点之一。iPhone对“绝对时刻”的理解绝对是所有手机品牌中最深刻的。

  这种细节在iPhone中随处可见。

  比如iPhone中快门的低延迟一直是最重要的核心参数。按下快门立即反应,甚至比某些相机还快。而如果你看看其他品牌,即使是今天,你依然会清晰地感受到按下快门后的挫败感。

  比如iPhone的连拍数量一直都是首屈一指的,连拍数量可以高达600张左右。不过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上限为20连拍的产品。

  比如iPhone给了用户选择权。因为今天计算摄影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Phone的响应速度。所以最新的iOS 14 iPhone直接提供了一个开关,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偏好画质还是响应速度。

   (用iPhone拍摄)

  这些细节都充分说明了iPhone对“瞬间捕捉”的重视。

  这种理念的追求也使得iPhone和其他手机品牌在摄影体验上有着明显的差异。2021年,在安卓差不多要普及1亿像素的前提下,iPhone一直保持1200万像素。但正是这1200万像素提供了出色的拍摄效果。

   “比起关注像素的多少,我们更关注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拍出更精彩的照片。”对话中鲍勃的回答很好的体现了我所说的“化繁为简”。

   (用iPhone拍摄)

  然而,虽然用户轻轻按下快门,但对于iPhone来说,这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计算”。说到计算摄影,iPhone的计算摄影也是自成体系的。这套系统的出发点是“在任何光线环境下拍摄”。所以强光对应智能HDR,弱光对应深度融合,夜晚对应夜景模式。

  当所有的光环境被完全覆盖后,用户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光用什么模式”。我知道很多人抱怨iPhone的夜景模式没有开关。但在我看来,虽然你可能不喜欢这种方式,但自动触发的夜景模式是更广泛用户的最佳选择。这也是iOS一直以来的系统准则3354“帮助用户做出最佳选择”。

  在职业精神面前成为靶子。

  对于专业群体来说,iPhone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有针对性的。保留个性化发挥的空间,同时努力摆脱机械的流程。特别是机械工艺的去除,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Raw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Raw格式在安卓智能手机中很早就很常见了,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Raw照片基本都是纯Raw的。因为这些raw太过原始,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专业用户调整照片的能力。别忘了,直出效果可以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工程师为你调整。去掉这个环节后,很多照片Raw的调整效果还不如直出。

   (用iPhone拍摄)

  但是iPhone提供的ProRaw是“精选”的。一方面给了用户塑造自己的空间,但同时又保留了iPhone计算摄影几乎所有的优点。实际上,计算摄影的这些功能不仅包含了iPhone成像工程师的图像思维,还可以帮助摄影师做大量的机械工作。如今的iPhone智能HDR其实对曝光的理解远超很多专业用户。

  杜比视界也是如此。很长一段时间,HDR的视频都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但现在,你实际上可以在iPhone上拍摄、编辑和分发。是的,我知道iPhone的画质远不如专业的HDR相机。但别忘了,直到今天,iPhone的拍照能力还没赶上专业相机,但不妨碍它改变整个影像行业。

  在做iPhone Pro这件事上,还是没有把专业做成少数人的专属。相反,它使这个专业属于更多的人。

  但是,对于讨论公众或该职业,似乎仍然缺乏定义。比如什么叫“专业”。我曾经在社交网络上引用过一个案例来论证“专业摄影师都在用iPhone”的观点。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性的讨论。所以今天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继续这个案例,谈谈我想法里的“专业”,因为我觉得这也是iOS摄像头设计的一个重要核心。

   (用iPhone拍摄)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内容制造的黄金时代。打开小红书和Tik Tok,各种铺路图片和短视频让人眼花缭乱。但一个秘密是,iPhone在同类内容制作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几乎所有我们口中的网络名人的图片和短视频,基本都是iPhone做的。一个摄影师,一部iPhone,一天能赚几万,在杭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为什么是iPhone?一方面主要取决于iPhone的图像硬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iOS的色彩管理。但更重要的是这个“iPhone拍摄行业”是否专业。

  我知道很多人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在于“造诣”,而有造诣往往意味着少数人。尤其是很多高精尖的行业,一个人被称赞为专业人士,是因为“掌握了少数人的技能”。

  但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偏见。“专业”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后汉书》。“今日秀才年逾六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食求资,不可专也。”的确,少数人掌握的技能是专业的。专业不一定是少数,更重要的是,高科技是专业,但专业不一定是高科技。

  在现代汉语中,专业是:主要学习某一类学问或从事某一职业。

  我之所以觉得这些用iPhone赚取收入的摄影师很专业,不是因为他们一天赚一万多,而是背后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经济收入,以及创造性的平等。

   (用iPhone拍摄)

  很久以前,作为摄影师,昂贵的相机是一个门槛,而今天,这个门槛逐渐降低,甚至趋于消失。不用说,即便是现在,也涌现出了一批用iPhone拍摄的优秀摄影师。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年都去IPPA。那些有才华的摄影师早就习惯了新时代。

  所以,iPhone摄影的哲学甚至可以浓缩成众所周知的广告语——〖iPhone上拍〗就可以了。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很多手机品牌都在模仿Shot on,唯独iPhone上的Shot终于成为了时代的标签。其实这可能就是答案。iPhone摄影文化的兴起,本身就是对所谓“相机权威”的一种反抗。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再有粗略的定义,没有业余的,也没有专业的,就像我们拍照,但我们不需要相机。

  所以iPhone上Shot的真正意义也是自我。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脸书和苹果之间的自由平衡可以说是“来来回回”。这一切背后争议的真正导火索,与iOS的一项隐私政策有关。在最新的iOS系统中,苹果推出了一项“应用追踪透明”。

  这个功能的核心目的是,当像脸书这样的软件想要获取用户数据时,它需要用户自己的同意。正是这个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注意的细节,触及了脸书等其他大公司的核心利益。

  就这样,一场关于“隐私”的战争在苹果和脸书之间此起彼伏。我们先不去揣测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从目前科技巨头的行为来看,在隐私保护方面,我们是绕不过苹果的。

  我们需要承认,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苹果在隐私方面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在iOS中,关于隐私也有更明确的设置。现在,你打开任何应用程序。如果这个应用调用你的相机,“刘海”的右边会有一个绿色的小点;如果这个应用程序调用你的麦克风,在“刘海”的右边会有一个橙色的点。该功能可以让用户直观地了解这些可以收集隐私信息的传感器的运行状态,避免安全信息被窃取。

  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用户的隐私性似乎与用户的便利性相矛盾。但鲍勃对这件事的看法却出人意料。他认为:

   “隐私是一项基本人权。发展之初就注重隐私,隐私和体验并不相互排斥。”

   (苹果隐私系列广告中专门为隐私设计的Logo扣)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苹果的差异化隐私政策。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当今流行的词汇AI,还是机器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在相应数据的收集上,苹果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1.能在iPhone上处理的都在iPhone上处理,甚至从硬件设计开始就开辟了隐私专属区。

   2.如果不能在iPhone上处理,尽量减少和模糊你的身份标签。所有数据都不会与您的Apple ID相关联。所以这种“区别”模式既保证了用户的便利,又充分保证了用户的隐私。

  就这样,一直被视为对立双方的隐私和体验,在苹果这里找到了平衡点。其实这个平衡点能不能出现,往往取决于品牌的努力。所以当iPhone从一开始就以隐私为设计核心时,一些矛盾自然会迎刃而解。而这个观点的核心不仅仅局限于隐私,还可以放大到另一个关于iOS的核心讨论。

   “是关着还是开着?」

  在iPhone周期的前半段,我们关于iPhone的讨论更多的是关于苹果的封闭生态。用户和开发者都对这种“专制”感同身受。想要使用iPhone的用户需要使用专门的账号、专门的应用软件和专业的配件。所以“越狱”这个词是我们谈论老款iPhone绕不开的话题。那是一个海盗横行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使用最时尚的iPhone 12系列的年轻人,早已习惯了在app store里像穿衣服一样消费。在苹果的App Store,这在当时是饱受诟病的。如今,它是iOS中最受开发者和用户称赞的部分。因为开发者可以获得足够的利润,可以诞生更多的优质软件,进入一个正向循环。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今天在App Store上可以找到上百个某一类型的摄影软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很好。相比之下,即使放眼海外的谷歌应用市场,这种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

  显然,这与苹果严格的应用审核和使用制度密切相关。从用户的角度来说,iOS上的所有app都有很多权限选择,你可以设置一个app的各个方面。打开iOS系统的设置界面,最下面是各个软件的入口。你可以控制这个软件是否使用你的位置,你的摄像头,你的Wi-Fi数据等等。而且,虽然在Android上可以看到这些限制,但实际效果却相差甚远。

  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好处都是“封闭”带来的优秀遗产。

  但是在iPhone后期,尤其是近几年,iPhone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放,甚至我们几乎听不到有人用“封闭”这个词来比较iOS和Android的生态系统。

  特别是最新的iOS 14引入了widget功能。一夜之间,各种以iOS为主题的教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走红。现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桌面塑造成各种风格。几年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它也带来了很多争议。有人说iOS越来越像Android了。

   (各大社交平台,widget教程流行)

  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就是“安卓悦越来越像iOS”。

  我认为两者都没有错,或者都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总喜欢简单地把它概括为一种对立。看来只能在开和关之间选一个了。但在现实世界中,适度往往是平衡。互相学习,可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但在这种平衡的努力中,很明显iOS的节奏更快,音量更大。

  据Bob称,超过80%的设备已经升级到了iOS 14。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是目前任何智能手机都达不到的高度。这也催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会在网上看到很多对新系统的负面评论,但这依然没有阻止iPhone用户对新系统的追逐。用户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投票。

  对了,App Store除了严格的审核机制,还有一套优秀的推荐机制。现在每次打开苹果的App Stroe,都会看到各种好看的推荐。你甚至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有趣的拍摄技巧和生活小窍门。

  当然,如今的互联网推荐机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App Store的推荐机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逆时代潮流”的。当我们横向对比其他内容消费平台时,会发现它们都在鼓吹最新的智能推荐算法,而这些算法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你”。为了讨好你,只是让你看到你的想法,这也给了用户一种信息茧。

  但App Store还是用“旧”的编辑推荐系统,也就是他们还是在“推荐人”。

   (App Store丰富的应用信息流)

  这些细节只是整个iOS系统理念平衡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更加严格的隐私政策,还是应用商店的设计理念,都充分说明自由是相对的,需要平衡。真正能做决策的不是产品决策,也不是数量和算法决策,而是“人”做决策。

  正如鲍勃所说,“让用户掌握数据,做出选择”。所以,最终还是“自己”来决定。

  人人用IPhone,人人用iOS现在是2021年1月。距离iPhone 12发布已经过去了4个月,距离第一部iPhone发布已经过去了14年。当时,乔布斯以精彩的演讲技巧介绍了这款跨时代的产品,并断言:

   “我们领先其他竞争对手五年。」

  还记得在发布会的最后,乔布斯在回顾了苹果的革命性产品后,引用了韦恩格雷兹基的话来结束这场注定被铭记的发布会:

  「我滑向冰球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已经去过的地方。」

   14年前,乔布斯只是在这台小机器上打开一个网页,点了一杯星巴克,就让全场为海啸落泪。14年来,很多人的生活都被iPhone这六个字母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这种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只是一个过场,而且不仅仅是富士康的用工数据。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优秀的人”。没有“苹果”,就会有“香蕉”。所以,我对iPhone的影响更多来自于它与个人的“联系”。

  有些人,只是通过一篇文章《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就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职业轨迹。有的人,就通过iPhone附带的摄像头,在杭州各种风格各异的拍摄基地大赚一笔。有些人,仅仅是在App Store里开发了一个可以上蹿下跳的小鸟,就风靡全球。……

  这样的“一些人”太多了,他们通过iPhone直接或间接地演绎甚至重塑自己的人生。就像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一样,iOS是iPhone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iPhone在硬件设计可能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量。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10年,iPhone OS更名为iOS,表面上是因为iPad的加入,iOS可以兼容产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恰恰解释了iOS是什么:

  重要的不是iPhone,重要的是我,是所有人。

  更多苹果上ios是什么意思啊(iOS是什么意思啊)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