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厚德博学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厚德博学后面四个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厚德博学是什么意思和厚德博学后面四个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厚德博学,励志笃行。是什么意思

这句无论是哪个大学的校训,都是从书上来的。

厚:厚的,这里应该是深厚的、高尚的。德:即品德、道德。

厚德:高尚的品德,高尚的情操。

博:广博得,广泛的。学:学习

博学:广泛的学习,涉猎。

励:鼓励、激励。志:志向,理想

励志:树立远大志向。

笃:应该是诚实的,恭敬的等等行:行走。

笃行:是行为的一个标准,说不大清楚,有点恭敬的意味,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不可张狂无理等等。看看后边的解释吧。

"厚德"应该是取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儒家的仁、德,虽然这是出自《易经》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古代的解释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励志”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树立志向,让人奋发向上。

二、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含义

这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校训。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含义如下:

“厚德”,犹言大德,引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指人事,是谓厚德育人。德,乃立身之本。《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致远”,谓人的志向远大,才干卓越,能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引自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通今博古,学识渊博。引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敦行”,犹言笃行,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引自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中的“敦行不倦,持善不厌”。又《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此语要求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做到知行合一。

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三、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厚德博学的意思是注重品德修养,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厚德二字有加强道德修养的意思,博字有广博,深远的意思,学字有学问,知识的意思。止于至善是指把事情做到最圆满最完美的意思,止字有停止的意思,于有在之意,善有完美之意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