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谁说的(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谁说的),新营销网红网本栏目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谁说的(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谁说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但它不是直接出自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而是由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年提到的。这段对话记录了两个年轻人,赫尔摩根和克拉底鲁,为名字争论不休,之后苏格拉底加入了他们的对话。在前半部分,苏格拉底与赫莫杰尼交谈。在谈话中,苏格拉底提到:

   “假设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流动,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他把事情比作一条河,说你不可能两次沿着同一条河走下去。”

  苏格拉底认为赫拉克利特的核心思想是“万物流动,万物不灭”。既然万物都像河流一样不断流动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我们每次接触的水、泥、沙都是不一样的。

  在下半场,克拉底鲁接过话题,与苏格拉底展开辩论,坚持赫拉克利特的流变理论。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就无法认识它们,也就不可能产生知识。所以他告诫克拉底鲁,“想一想,要像一个人一样,不要轻易接受这样的理论,因为你很年轻,正处于学习的年龄。当你发现真相时,来告诉我。”

  谈话结束时,克拉底鲁仍然没有改变主意。他说:“苏格拉底,我想过这个问题,结果是很多麻烦。我也想倾向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苏格拉底不能接受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理论。

  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作为赫拉克利特的忠实信徒,克拉底鲁仍然坚持流变学理论,并将这一思想推向了极致。对此,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年记载说:

  著名的赫拉克利特学派克拉底鲁所主张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其中最极端的代表.他评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并说“在他看来,一个人即使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次也不会成功。"

  因此,在与苏格拉底交谈后,克拉底鲁并没有改变他的观点,他后来改革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将“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改为“一个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在克拉底鲁看来,进化是对存在的否定;存在的事物必须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克拉底鲁坚持“万物流动,万物不灭”的观点,认为万物都处于转瞬即逝的状态,所以“河流”能否存在是个问题。今天早上9: 10: 30我们伸脚踏入流水的时候,流水并没有静止的站在那一瞬间等着我们去踩,因为它转瞬即逝,永远不会静止,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在某一瞬间踏入流水。

  只要比较一下“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和“我们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的内涵,就会发现两者是有区别的:赫拉克利特承认“河”虽然总是在变,但它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可以两次踏入不同的河;克拉底鲁认为“河流”不是因为变化而存在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次踏入其中。

  亚里斯多德说,赫拉克利特的逻辑特点是“同一事物可以既是又不是”,属于“非此即彼”的辩证逻辑,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当我们打开赫拉克利特作品的碎片时,我们会发现他曾多次讨论过“河流”的问题:

   “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它分散、聚集、融合、分裂。”

   “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

   “我们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第三句话是理解的关键,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只有了解它,我们才能知道赫拉克利特代表什么。

  赫拉克利特(约544- 483年前)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作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活跃于公元前500年,是老子和孔子的同时代人。根据第欧根尼《名哲言行录》的记录,赫拉克利特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有时住在寺庙里,有时在山里游荡,靠吃草树皮为生。他写了一系列题为《论自然》的论文。第一部讲宇宙,第二部讲政治,第三部讲神仙。提奥奇尼斯说:“他故意写得晦涩难懂,只有专家才能看懂。”黑格尔说,“这种哲学之所以晦涩难懂,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深奥的思辨的思想”,这就是辩证法。

  黑格尔充分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直言不讳地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论点我没有采纳到我的逻辑中。”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芝诺发现了主观辩证法,认为人的思维具有辩证性。还有人在对象中看到辩证法,但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现象;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承认辩证法具有普遍性的人,他认为这是一切存在的原则,因此被黑格尔称为“完全客观的辩证法”。

  黑格尔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赫拉克利特说:“他们不知道对立是如何互补的:对立统一。”3354也就是说,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所谓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相辅相成”或“对立统一”。在其余的著作中,他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如“上坡下坡都是一条路”,“善恶都是一件事”,“生与死,醒与梦,青年与老年在我们身上永远是一样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等等。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就像一首曲子,由各种矛盾的事物组成。虽然音调有高有低,却能奏出和谐的旋律。矛盾无处不在,是世界的普遍原理。

  在所有的矛盾中,有与无,或有与无,是最突出的。这两个对立面一起斗争,相向而行,最后上升为“变”。变化统一了“有”和“无”,使得一切都在变化,既有又无,既有又无。“变”的概念是赫拉克利特对哲学的最大贡献。

  作为一个矛盾体,“变”实现了“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统一。例如每个人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个体,人体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新陈代谢,旧细胞不停地凋亡、新细胞不断地再生,在这种生灭之间,却仍维持着个体数十年的寿命。又如今天的张三依然是昨天的张三,他并未死去,但他的部分细胞已经完成了更新,与昨天并非是完全一样的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了。

  赫拉克利特从“有”、“无”中扬弃出“变”

  为什么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克拉底鲁说:“我们一次也踏不进同一条河”,这句话等价于“我们踏不进一条河”;而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则说:“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句话实际上是用来描绘“变”的。

  在克拉底鲁的思维里,“变”直接等于“不存在”;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变”只是“存在”与“不存在”的统一。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从存在的角度来看,只要河流没有干枯,没有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它即使改了道、减少了径流量,仍不失为河流。例如历史上黄河就已经改道了很多次,但我们从未将它视为另一条不同的河流,依然用“黄河”来称呼它;从不存在的角度来看,黄河每天流过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携带的泥沙也并不相同,我们今天看到它是黄色的,而在古时候它却是清色的,也就是说清色的黄河早就不存在了,只有黄色的黄河依然在流淌着。这种古今之别就是“变”。

  “变”把“存在”与“不存在”统一在一起,导致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正因有“存在”的一面在其中,所以我们才能踏进河里;又因“不存在”的一面也在其中,所以我们因“不断遇到新的水流”,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形而上学想摆脱掉“变”,追求常住不灭

  赫拉克利特的逻辑是“亦此亦彼”的,而克拉底鲁的思想则是“非此即彼”的。大部分哲学家都像克拉底鲁一样,把“变”等同为“不存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是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切都在流变的话,正义、美德和善良也就不能存在了;柏拉图则因感官世界的流变不定,进而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最终幻想出一个理念世界来。正因为出于“变=无”的误解,许多哲学家为了保住“有”、坚持“存在”,反而陷入不变论的形而上学思维之中。他们认为可感知形而下之物有生有灭,而不可感知的形而上之物,如上帝、灵魂等则摆脱了“变”。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本质。

  在辩证法看来,“变”并不等于“无”,它只是“有”与“无”的统一,是对二者进行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变”并不是抽象的转瞬即逝,在“变”的里面还含有着它的对立面——“不变”。这种思想在《周易》里也有,“易”者,变易也。虽然每一卦的六爻都会发生阴阳变易,但每一爻所在“六位”却始终都没有变。所谓的“变卦”只是某一爻发生变易导致整个卦都变了,但在整个卦中,只能出现内卦变而外卦不变,或者外卦变而内卦不变的情况,不可能内外卦都同时变易。所以在“变”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变”。不能说形而下之物有“变”,而形而上之物“不变”。

  克拉底鲁没有从矛盾的角度去理解“变”,所以他因片面地坚持“变”而陷入相对主义之中。许多僧侣哲学又肤浅地把“变”视为“无”,说世间万物皆在流动,故而如梦幻泡影,只有我心不动,是常住不灭的东西。其实,众生皆因流变而处在“有”与“无”之间,并非梦幻泡影;我心也不可能是常住不灭的,因为“形谢则神灭”矣!

   相关文章

  粤语歌曲网(经典粤语歌曲汇总)

  北京奥特莱斯(来北京必逛的12个商场)

  豪杰超级解霸(还记得豪杰超级解霸吗?)

  龚自珍的资料(清代诗人龚自珍一生功绩简介)

  象牙塔是什么意思(“象牙塔”里怎么了?)

  水色风信子(水培风信子容易养)

  婧字怎么读

  虞姬是哪里人(古代著名美人虞姬到底是哪里人?)

  公办三本院校(我们还有哪些“三本”?)

  电子酒柜(酒柜最全选购指南)

  德州景点(德州市景区景点62个)

  玉兰油官方网(OLAY发布高端臻粹系列)

  更多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谁说的(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谁说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文章,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