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币”很无奈,也很讽刺。李强开学了。有些学校的学费是班主任收的,怕收到假币。学校要求家长在交学费的时候把孩子的名字写在人民币上,一张崭新的人民币也因此变成了“人名币”。(9月4日华商报)“名币”无奈。就像学校老师说的“没办法。学费是班主任收的,老师没有专业能力辨别真钞和假钞。幼儿园唯一的验钞机在财务部。为了方便家长付款,只能用笨笨的写名字的方式来规避老师收到假钞的风险。”“人名币”也是讽刺。一、既然打击假币犯罪“绝对高压”,行动“雷霆万钧”,效果“卓有成效”,为什么假币犯罪总是屡禁不止?其次,既然反假币知识的宣传已经“大力加强”,公众识别假币的能力已经“进一步提高”,为什么身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仍然“没有识别假币的专业能力”,以至于只能用写名字这种愚蠢的方式来规避收到假币的风险?想想也是。如果假币犯罪得到有效控制,公众辨别真假货币的能力达到专业水平,老师们绝不会让人民币成为“人名币”。专业律师表示,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是违法的。一经查出,公安机关将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关键是学校要求家长在交学费的时候把孩子的名字写在人民币上,是为了规避价格的风险,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这种行为是“乱涂乱画”违法吗?公安机关不忍对学校和学生家长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问题的处理恐怕只能以热烈的讨论收场。所以,要想防止“写名字规避假币风险”这种愚蠢的方法大行其道,不仅要靠法律的约束,更要靠强大的打击假币犯罪的力度和防伪知识的普及。只有打击力度更真、更严、更实,把假币犯罪降到最低,公众的心才会更踏实,才不会一见到钱就被吓到。只有相关知识更广泛的传播,人群更广泛的覆盖,更多的人掌握规避假币风险的明智之道,才能防止假币,辨别假币,才不会黔驴技穷。“人名币”是一面镜子,警示社会要更加暴力地打击人民币犯罪,要加大投入提高公众辨别真假钞的专业能力。迫切需要展开强有力的打击,普及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