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流入哪里(滹沱河入海口在哪),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滹沱河流入哪里(滹沱河入海口在哪)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大概两三岁的时候,赶上了洪水,因为我最早的记忆都是一些和洪水有关的场景。更清晰的印象是,有人扶着我,在村边看洪水。村外似乎到处都是水,翻滚着,流得很快,水面上还漂浮着杂物。

  大概两三岁的时候,赶上了洪水,因为我最早的记忆都是一些和洪水有关的场景。

  更清晰的印象是,有人扶着我,在村边看洪水。村外似乎到处都是水,翻滚着,流得很快,水面上还漂浮着杂物。另一个场景,有人带我去村外玩,那里到处都是开裂的河泥。河泥很厚很薄。带我的人给我挖了一块泥,捏了各种小动物。谁抱着我?谁在和我玩泥巴?记不清了,也不知道是住在姥姥家还是姥姥家。

  它为什么送水?奶奶说是因为我老家饶阳县有一条大河,叫葡萄河。当时猜测河边可能有葡萄生长,后来才知道那叫滹沱河,和“葡萄”没有任何关系。我怀疑奶奶是对是错,年纪小,怎么也想不出“奔流”这么难的词,就听成了“葡萄”。滹沱河发源于山西,流经饶阳。相传西汉建都饶阳时,因地处滹沱河支流饶河之阳而得名。但是这条饶河早就没了。

  滹沱河虽然是一条改道多、洪水频繁的河流,但在清代却给家乡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那一次取古洋河,往文安洼地注水,直接危及京城。皇帝自然着急,赶紧派人去治理。治理的方法有点“损”,就是淹民护帝。他们在滹沱河上筑坝堵住进入古洋河的通道,向东开挖河道,让滹沱河流向饶阳以东的献县,再与滏阳河汇合注入子牙河,再通过子牙河入海。子牙河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泄洪能力,所以在两河交汇处形成了包括献县、武强、饶阳在内的滞洪区,就是著名的献县河漫滩。

  从此,饶阳人在劫难逃,饱受水患。头发浇水成了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题。在我的印象中,大人们经常会非常恐惧地谈论洪水。他们说湍急的洪水的头比房子还高,翻滚的头上有一只磨盘那么大的乌龟。他还说乌龟在引导洪水淹没村庄。还说有人被淹后拼命挣扎,迷迷糊糊地紧紧抓住一根树干,但仔细一看才发现那是一只乌龟的脖子。到了晚上,可以看到水里有很多绿色的小灯,仔细辨认是乌龟的眼睛。他还说洪水过后,从地里挖出了一只磨盘大的乌龟。它使我毛骨悚然。

  全国各地失去一切的人,只能自己找路。献县人是重灾区,经常直接出去乞讨。“献县奶奶”的名号已经传遍了全世界。

  饶阳很想给猪“发牢骚”,好让猪绝育,好让猪快点长肥。

  这份工作听起来很不体面,但毕竟是靠专业技能赚钱的。比起“献县奶奶”直接乞讨,应该是一个层次。

  想来饶阳的人都有当外科医生的潜质,而且把“切猪”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不仅快,而且干净彻底。

  以至于提到饶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嚎叫的猪”。

  苍凉的喊声,原来是信誉和质量的保证。

  亲戚中没有这种人才,但我还记得饶阳一个猪头人的形象,骑着旧自行车,挑着红缨招摇过市,走在村镇里,喊着“猪叫”。

  奶奶说我们家的生意被洪水毁了。爷爷在的时候,我们家有十几亩地,有个大房子,十三间房子。

  我的祖父建立了我的家族企业。他是一个皮货商,而且

  我说不清这样的家庭当时在饶阳是什么样的水平,但从后来的多次回忆来看,应该算是不错的。不然土改的时候我家怎么会被划为中农?

  奶奶对她的大房子很自豪,并多次向我提起过。

  而且她每次提到这个大房子,也会提到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曾经住过她的大房子。

  这个人是耿长锁,耿长锁,在饶阳县,可是个大名人,大家都知道。

   1943年,耿长锁率先联合三个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

  他们互相帮助,搞副业,生产自救,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为全县树立了“组织起来,生产有短缺”的榜样。

  他建立的土地协作组被誉为“冀中第一花”。

   1951年,耿长锁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所在的村武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龚村离饶阳县城二十里。奶奶说,耿长锁平时来县城开会就住在她家的大房子里。外婆家在县城东边的东关村,离县城近。你为什么住在那里?是亲戚吗?朋友?是同性恋吗?还是因为外婆家房子多,闲着也是闲着?奶奶没说。反正就是因为这个房子,有了闲置的房子,有了闲置的房子,就有了这么大的劳模。奶奶很自豪地说。

  可惜爷爷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后来,这座宅邸也在一场大洪水中受损。大房子被毁后,奶奶着手在废墟上建了一个小院。这个院子里只有七户人家。我父母结婚的时候,就住在这个院子里。我也出生在这里。

  这个小院我还是有些印象的。北面有三间正房,建在高高的土台上。房间中间唯一的一个房间开着一扇向外的门。门前有一个青砖围墙的高台,高台有六七级台阶。中间的房子有一个内门,可以通往两边的房子。印象中中国的村民普遍采用这种在土台上建房的模式。土桩虽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可以带来更大的安全性。洪水来的时候,可以保证新建的房子在水面以上。由于盖房子,村里的路显得越来越低,走在街上就像走在沟里。

  此院东、南两间,无土台。小院西侧是围墙,有门洞的大门开在南屋的东边,正对着东屋的山墙。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家的三个正房也是建在一个很高的土台上。门前还有一个青砖围墙的高台,高台下有六七级台阶。奶奶居住的赵茜村位于县城的东南部,离县城只有十几里地。大水来了,自然会被淹,所以村里也建这种高土梯田的房子。奶奶家肯定被淹了,因为我听我妈说,洪水来了以后,村里的病人都送不出去,只好听天由命了。

  另外,我也知道奶奶村很多人做烟花,我觉得这也和配水有关,因为经常配水的时候盐碱地比较多,盐碱地多的时候可以把土硝煮了自己做火药。4岁多的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去了保定生活。虽然我爸妈偶尔会聊到家乡的供水情况,但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说过,我也不太了解。

   1960年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搞阶级教育,讲新旧社会对比,说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头顶三座大山。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人民寻求解放,导致了一个幸福的新社会。我们也写一篇这方面的作文来证明一下吧。但那时候我正处于“三年困难期”,常年吃不饱。说幸福确实违背了我的意愿。但是老师让我们这样写,我们谁也不敢提出异议。最尴尬的

  那时候我太喜欢玩了,一回家就把这事给忘了。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就蒙了,只能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家乡被淹了,于是写了一个故事,说家乡的人在旧社会总是被淹,新社会治理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当时国家是真的在治理海河水系,我的编造有点边缘。

  因为别人的作文和课本差不多,所以我的作文呈现出鲜艳的色彩。不仅考了高分,还被老师口头表扬了一次,让我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但1961年春节第一次随父母回家看望奶奶时,我发现自己的编造太离谱了。洪水并没有因为解放而消失,铁证就摆在我眼前。记忆中的小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北屋和两个西屋,没有院墙。北房很低,墙砖老旧,积木凹凸不平,一看就是仓促搭建的。西室建在一米多高的土台上。它看起来建造得很好。应该是封底。记忆中的院子又被洪水冲毁了。房子周围还有很多没清理的砖块,应该是洪水留下的痕迹。

  我不记得这场洪水是哪一年发生的。我只记得我姑姑曾经说过,洪水持续时间长了,人们就只能划着船去割高粱穗,那必须是在高粱成熟之后。

  我的家乡又被洪水淹没了。1963年,整个海河流域被洪水淹没。就连我住的保定也有两三米深。家乡饶阳在劫难逃,又变成了一片汪洋。之后,毛主席发出了“必须根治海河”的指示。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治理工程,家乡的洪水很少听说。

  十几年过去了,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洪水真的好像是遥远的过去了。但是1996年,令人惊讶的事情又发生了,滹沱南大堤决口,饶阳又变成了泽国。据说这次洪水与人们麻痹思想有关。很多年了,没有任何麻烦。从上到下,人们都不相信“狼来了”。人们在泄洪道上种了庄稼和树,领导也没管。直到大祸临头,人们才如梦方醒。这件事是饶阳老乡告诉我的。是否完全准确,我没有去调查,但是洪水是真的。大堤的决口也被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堵住了。

  当我想起我的家乡时,我会想起那条河。只希望这种不小心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了!

  文章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更多滹沱河流入哪里(滹沱河入海口在哪)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