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哪个国家(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哪个国家(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多次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政治教科书反复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解决不了的基本矛盾”。

  几十年来,这些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和灭亡的预言一直在重复。从爸爸的小学到儿子的大学,从中苏同盟到苏联解体,再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堡垒,资本主义依然欣欣向荣。

  当多种资产长期在高位徘徊时,投机者不禁会想:下一次经济危机会不会再来?

  我也没有答案。可能是在酝酿,也可能是对危机的担忧推迟了危机的到来。或许,回顾上世纪最著名的那场被称为“大萧条”的危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那场危机90多年后,再次审视我们自己的时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历了10年的牛市,金融板块崩盘,股票一夜之间从顶部跌到深渊。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股票交易中损失了100亿美元的财富。农民将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目的是破坏“剩余”产品。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吹哨子,胡佛敲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要下地狱了!”

   1929年10月股市暴跌时,无论是美国股市投资者还是世界其他股市投资者当时都会想到的是,1929年9月3日是平均股价最高的一天。股市崩盘后,股价用了25年才回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9月29日事故的全景照片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系列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即遭遇巨额抛售,全天共卖出600多万股,以至于股市自动记录仪直到收盘后1小时40分钟才记录下最后一笔交易。

   10月23日,情况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

   10月24日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上午刚开盘,股价就像决堤之水,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纽约几大银行迅速成立了‘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维尼亲自入股,希望力挽狂澜。但楼会倒,独善其身就难了。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布文告称:‘美国的基础企业,即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建立在健全繁荣的基础之上的’,试图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所有救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一”。当日,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暴跌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没有人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盘,凶猛的卖单席卷而来。所有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包围,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暴跌。至此,股价指数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了41点。收盘当天,股市创下1641万股的历史新高。一名交易员称这一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继续下滑,滑落至198点,跌幅达48%。

   1929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短短两周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支出。

  道琼斯指数从9月3日到12月20日下跌了近40%;到1932年底,该指数下跌了84%,市值损失超过70%。25年后股指才达到1929年的高点。

  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开始复苏

  与此同时,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经济危机,如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贫困和有组织的抵抗。

  从1929年到1933年的三年间,5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车的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1931年的250万辆。到1933年,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骤降近一半。

  经济水平倒退了10年。从1929年第四季度到1933年第一季度,连续14个季度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68.56%。

   1929年股市崩盘时,失业率为2.5%。之后失业率迅速上升,1933年达到创纪录的25%,也就是说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失业。

  与以往的小危机不同,1929年的经济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世界贸易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242亿美元。

  在‘大萧条’中,109371家企业破产,重工业减产尤为严重,尤其是钢铁、汽车和建筑行业的衰落,这些都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标志。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统计,美国成年男女老少有34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不包括1100万农村人口),无家可归人口达200万。仅在纽约,1931年就记录了2000多起街头死亡案件。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个子矮,后来被称为‘抑郁一代’。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和消费收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缺衣少食,生活越来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销毁了大量的‘剩余’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河海,使这条河成为一条‘银河’。

  人们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滑坡,盗窃、打架、杀人案件层出不穷。在罗斯福的就职日,胡佛向新政府发出信息:“我们已经山穷水尽,无能为力。”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下降到1415亿美元,下降了30%。银行首当其冲,破产1.05万家,占全部银行的49%。

   1933年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所谓“特别萧条”时期。

  尽管有“新政”和其他缓解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复苏乏力。直到二战爆发后的1941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回顾这次经济危机,其实在所谓的“疯狂的1920年代”,种子已经偷偷种下。

  疯狂时代的种子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快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从1923年到1929年秋,年生产率增长了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尽管清教徒的传统价值观在农村仍然流行,但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致富成为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受到青睐,有组织犯罪活动和享乐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溺于物质享乐,而精神生活却浮躁庸俗,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将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繁荣本身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首先,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是贯穿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词,后面会讲到)。

   1919年农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16%,1929年仅占国民总收入的8.8%,农民破产。此时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美国的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再分配极不平衡。

  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的工业部门,而采矿和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和皮革行业正在经历减产危机,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美国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全国53%的国民生产总值,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的人占据;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仍在一年2000美元的水平上挣扎,仅够温饱。

  更有甚者,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的潜在危机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供给大大超过了具有支付能力的国内外需求。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来临。

   1929年10月24日是美国证券史上难忘的一天。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100名会员几乎全部到场,比平时多了300多人。一开盘,交易员们就疯狂地来回奔跑,但还是赶不上股价的下跌。

  短短几分钟就抛出160万股,好股坏股无一幸免。由于技术上无法及时传递市场信息,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电报和电话传递信息过于频繁,人群拥挤不堪,信息交换被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因此,巴尔的摩10: 30发出的指令直到11: 30才在华尔街电传打字机上显示出来。结果大家都吓坏了。

  温斯顿丘吉尔当时是一名记者,后来成为英国首相,他根据自己的现场采访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每日电讯报》上:“我看到了这些人.自动卖出几捆股票,已经贬值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却没有找到一个有足够勇气接受这笔可靠财富的人。这笔财富被别人忍痛卖掉了。到12点,损失已经达到60亿美元,两名银行家和一名经纪人因破产自杀!

  下午1点30分,一个神情高傲、情绪低落的男人匆匆走进华尔街23号(摩根银行所在地)的大楼。他就是夏尔米歇尔,国家城市银行的行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

  面对雪崩式的股市暴跌,夏尔米歇尔迅速联系了一些大银行家,并组建了一个金融“合资公司”拼命买入股票,试图阻止疯狂下跌。那天下午,他们虽然没有借几百万买交易所的股票,结果也只是一点点的大跌。在过去,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美元购买一些股票来缓解下跌。然而,这一次失败了。几百万美元在1929年是一笔巨款,但它就像大海里的泥。后来,牌子上显示了结账数字:仅仅一个下午,卖出的股票数量就比平时增加了三倍,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纽约证券交易所收盘四小时后,报纸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当天卖出了12,894,650股。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悲惨的星期四”。大家都深信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都为25日交易所的良好运行感到鼓舞。然而,26日、28日、29日,股灾危机达到顶峰。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点,华尔街交易所开始营业。开盘前三分钟,65万股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以每股179美元的价格准备出售,但找不到买家,24日的开价是205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股票的下跌引发了市场暴跌。

  威斯汀的股票每分钟下跌2美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每一刻钟下跌17美元。到10: 30,已经卖出325.98万股,亏损20亿美元。

  从9月初至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损失了300亿美元。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股市崩盘带来了美国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大萧条和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瘫痪。用居民个人储蓄炒股的银行相继倒闭: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

  国民总收入从1929年的880亿元下降到1932-1933年的400亿美元。

  由30种工业股票组成的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跌至1932年7月8日的58点。著名的通用电气股票从最高的396元跌到了8美元。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无数的“百万富翁”破产了。一些已经失去生存希望的人,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事件像1929年的大崩盘那样带给人们如此持久的担忧。连1929年以后出生的人都担心,连孩子都怕。

  美国成功地度过了内战、独立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许多致命的冲突。美国人经历了芝加哥大火、旧金山地震和火灾、洛杉矶地震、无数次弱地震和数十次飓风。美国人熬过了伤寒、肺结核、小儿麻痹症、干旱、洪水、骚乱、罢工和情人节大屠杀。

  然而,回忆起1929年的股市崩盘,美国人仍然会感到震惊。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集体恐惧,数百万人停止购买股票并在过去获利。

  很多人认为股市会再次崩盘,会吞噬人们一生的积蓄。买股票的傻瓜会在街上游荡,穿着破衣烂衫,睡在无家可归者中心,吃冷豆子,在街上叫卖苹果和铅笔。

  在持续了大约10年的大萧条期间,钱很少,工作更少。商店破产,员工失业,失去工资,意味着买不起东西,于是更多的商店破产,更多的员工失去工资。

  经济处于紧张状态,公司无法盈利。一旦公司不能盈利,股价就会下跌,停滞不前。

  大多数历史学家会告诉你,虽然1929年的大崩盘通常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原因,但大萧条实际上并不是由1929年的大崩盘引起的。当时,只有少数美国人拥有股票,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大崩盘中没有损失一分钱。

  所以,股灾只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体制问题。

  准确的说,从资本主义出现的那天起,就有一个根本问题:购买力不足。

  根据一个经济学方程:利润=商品售价-工资-其他成本,即商品售价=利润、工资和其他可以推回的成本。这个等式适用于任何企业。

  其实“其他成本”就是其他企业制造的商品。所以所有企业一起讨论,就有商品价格=利润工资。这就说明,如果一切生产都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进行,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工资不仅可以购买一切商品,利润也必须加入购买,这样生产和销售才能平衡。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推论:消费倾向递减原理。

  虽然赚钱多的人花钱多,但按比例来说,月薪2000元的人必然会把收入都花光,月薪6000元的人最多存一两千元。月薪10万的时候,他们每个月能存几万的存款。月收入百万的时候,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相当大,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是20%到30%。

  收入较高的人往往会停止消费。在物质享受上,比尔盖茨可能比国内某大地产商差不了多少。

  乍一看,这是好事。有钱人不消费。为社会节约资源多好啊。

  但是,当你把这个和第一点放在一起看,问题就出来了。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在大多数人手里分配。

  基本上工资花了,但大部分利润没花,必然导致这样的情况:以老板的价格卖货的消费工人的消费。在这个系统里不可能卖出所有的商品。

  不卖怎么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

  减产不是为了少做东西,而是为了少付钱。工人拿不到工资就不买东西。这样一来,从整个社会来看,购买力的降低幅度要高于商品。各个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的裁员限产。

  如果这种恶性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将会崩溃。

   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原则。只要任何人基于制度解决问题,问题就无法回避。

  当然,这个问题在工业化之前并不严重。在没有工业化的年代,个人生产力很低,但是个人消费有下限,所以人不可能饿死。所以,产品过剩多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事。挖点金矿,在家打几仗,就足够提供需求了。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随即与资本主义结合。从那以后,工人已经能够生产出远远超过自己基本需求的材料,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担心生产过剩——,虽然这很痛苦。

   1825年左右,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因为工厂减产倒闭,机器设备价格降到了和废铁差不多的水平。

  但此时英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竞争,所以英国可以想尽办法扩大市场,通过向国外倾销来解决问题。因此,危机将在一两年内结束,接下来是另一个十年的繁荣。

  到1837年危机时,情况有所不同。不仅英国学会了用机器生产,德国、法国、美国也像猫画虎一样开始搞工业。英国找不到老朋友的市场,所以这次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持续了六年,各国工业规模缩减了一大半。经济萎缩的趋势直到1843年才勉强恢复。危机后的繁荣只持续了四年,1847年爆发了另一场危机。

   1847年的危机非同寻常。首先,它的特点是危机持续的时间比繁荣时期更长,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和心理打击。

  第二,没有一个国家幸免于这场危机。只要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全部崩溃,失业,机械、钢铁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就会缩减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是什么最终缓解了危机?

  说起来,危机救济的第一个理由其实很搞笑,就是金矿。

   1848年,旧金山发现了一座金矿,1851年,墨尔本也发现了一座金矿。当时这两个地方处于无政府状态,金矿埋深也不算太大,不需要太多投入就可以直接挖矿石。你甚至不用挖洞就能在河床里找到金子。

  于是世界各地的穷人蜂拥而至,希望一夜翻身。所以前者被国人称为“旧金山”,后者则是“新金山”。

  美国牛仔有刀和枪。澳洲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居民很凶。在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先占了矿脉的地主,还是后来的财团,都无法把金矿变成少数人的财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近百万的男人到处发财。

  许多海船到达美国和澳大利亚,一半的低薪水手在晚上从船上逃出去淘金。当船长醒来时,他甚至不能离开。

  这场淘金热对世界有什么好处?没什么好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从全世界来看,不是多了一粒粮食,多了一根棉纱,而是缺了成千上万的精壮人去生产。有害无益。

  但是对淘金热和资本主义世界有什么好处呢?救了我的命。

  资本主义缺的是需求,而需求的来源是消费者必须有足够的钱。

  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购买力!

  当然,根据前面提到的消耗递减原理,如果这些黄金集中在几个大矿主手里,只会增加富人城堡的金砖收藏,并不会增加多少pu

  而澳洲和美国的金矿都在野外,分散给无数的淘金者,他们拿出来的黄金就是购买力。

  就好像上帝雇佣了这些人,给整个资本主义注入了硬通货,于是买卖兴旺,经济危机顿时缓解。

  通过献上黄金礼物来缓解危机,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原因还是它说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但是消耗劳动力,实际上可以缓解危机,促进繁荣。

  这说明经济危机的问题根本不是物质的,而是人类发现自己不舒服。用黄金拯救世界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荒谬。

  金矿可以救一时,但救不了一世。慢慢地,浅部的黄金开始减少,矿区逐渐建立起“秩序”。淘金变成了少数人发财,大多数人卖苦力的淘金。这样的金矿即使继续产金,也没有当年那么有效了。工业产能翻了两番的资本主义,仍然需要外部购买力。我们做什么呢

  事实上,世界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金矿:东方。

  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那里文明程度低,开采能力差,欧亚大陆许多早已枯竭的矿产仍完全未被开发。于是欧洲从美国得到了巨额黄金——,用来购买更多的中国商品。

  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基本上欧洲从美洲得到的一万吨金银大部分都流向了东方。这些金银最终流入中国,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更加强大,继续在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中流通。

  这就是列强发动战争的本质,因为要打开中国的进口市场,赚到这笔钱,中国付出的每一分钱、每两分钱,都是拯救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生命的购买力。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大的市场延续了西方世界100多年的生活。东方两个大国的购买力得到更新后,1929年也快了。

  当然,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资本家的利润在没有购买的情况下是无法平衡购买力的。资本家不能靠奢侈消费来消耗那么多利润,但还是可以投资的。

  所谓投资,就是资本家把积累的利润拿出来雇人买东西,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质量。如果资本家不存钱也愿意投资,那么经济危机是可以缓解的。

  但是,投资的目标不是投资,也不是制造更多的商品。最终目的是赚钱,也就是把商品卖出去。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稍微萎缩一点,投资的倾向就会减弱。

  投入少了,工人的工资也会降低。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允许经济部门自己做决定,脆弱的平衡很容易变成雪崩。

  实际上,从长期来看,投资是为资本家创造更强大的生产力,势必造成更严重的过剩。

  所以,仅仅鼓励资本家投资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一个“不得不投资”的条件。投资可以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一个因素。

  科技进步就是这样一个合适的条件。一旦社会上出现促进生产的新技术,所有资本家都担心别人会先采用,自己会被淘汰。所以,不管有没有预期的市场,都必须投资。

  信心,或者说投资压力就这样维持着,不会轻易陷入循环下跌的陷阱。直到技术进步普及到全社会。其实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技术进步不是通过促进生产来给社会带来好处,而是通过“不得不”投资来保证社会不崩溃。这个大弯就是资本主义的问题。

  这场革命不仅改造了生产,也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标准化的实验条件。所以19世纪是科技大进步的时代。投入不多,进步明显。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几十年后,以内燃机和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萌芽。科技的鞭子总会抽走资本主义的投资,所以供求总是平衡的。如果危机持续一两年,新技术就会出来拯救。

  可以随便开采的金矿,工业化军队带来的新富殖民地,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投资热潮。

  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就是1848年到1914年资本主义混杂的原因。所以1848年危机拖了半个多世纪没有爆发。

  然而,资本主义健康的肤色下也隐藏着隐患。避免危机的三个因素都开始减弱。

  首先,浅层金矿开采越来越少是必然的。这就是为什么新大陆有这么多金矿的原因。——,旧世界早已被点燃。然而,新世界的浅层金矿越来越少,皇权越来越强。因此,大多数新发现的金矿都被少数人所控制。

  比如,英国为了南非金矿的布尔战争,出动了40万军队。来之不易的金矿怎么会允许你们这些穷人乱挖?因此,有钱有势的人将四处奔走,大量资本将投入昂贵的机器采矿。这种黄金并没有像1848年的淘金热那样促进购买力,只是加剧了社会的收入分化。这个金矿运转不佳。

  殖民增长也是有问题的。地球这么大,我们不可能每隔几年就发现一个新大陆,更不可能每隔几年就征服中国这样一个4亿人口的市场。但是,每隔几十年,当殖民地没有工业,当东方国家几百年赚来的金银被榨干,工业化和剩余产品就会翻倍。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资本主义的外部市场?

  到19世纪末,所有像样的殖民地都被开发了。只有非洲大陆还是空白。而非洲人口被奴隶贸易掠夺一空,剩下的人口贫穷分散,没有像样的购买力。所以非洲是南极洲之外最后一块未被切割的土地。

   1870年后,这些土地被饥饿的列强瓜分。因为分的太快,很多签协议的人根本没时间去实地考察,也不知道要分的地方是山还是河,只能在地图上画横线竖线。现在看世界地图,非洲的边界大多是用直线连接的。这是那个时代的遗物。

  连原来的殖民地都撑不住了。原来清政府、奥斯曼土耳其政府、波斯、墨西哥等国政府习惯于做买办,充当殖民列强的代理人,从殖民侵略之初的动荡中开始稳定。

  结果在1910年前后,每次革命之后,中国的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土耳其把苏丹扔进笼子里当傀儡,波斯议会赶走了国王,墨西哥人发动革命制度党上台,就连一向乖巧的印度也罢工游行全国。这场革命表明列强已经榨干了殖民地。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当然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但是科技的增长已经不靠谱了。在说科技促进投资之前,有一个隐含的前提,——科技本身不是投资。否则,市场稍有波动,投资意愿就会下降,科技进步就会放缓。自然没办法强迫资本继续花利润,购买力差距又回来了。

   19世纪科技门槛低,发展科技没多少成本。少数爱好者可以通过节省一个小车间直接开始工作。制造第一辆汽车的卡尔本茨用他儿媳的嫁妆和珠宝填补了开发汽车的费用;爱迪生还是无线电报务员的时候,就可以靠攒钱研发出第一个专利。

  任何时代都不缺技术。

   19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科技的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发展的成本也在上升。莱特兄弟虽然也是技术宅男,但也是自行车制造商,非常有钱的工厂主。他们建造了自己的风洞来测试各种机翼,然后他们在1903年驾驶飞机。

  马可尼自费开发了收音机,但他的母亲是英国贵族,父亲是超级大房地产商。他家有多有钱?马可尼实验无线电,通信距离几公里,发射机和接收机还在他乡下房子的边界上。只有这样,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科学研究。说明科研离个人越来越远。

  爱迪生年轻的时候单干,但是他发了财之后,不得不隶属于一个大财团,这样他就可以建立一个有几百个工程师的实验室,他被称为学霸。他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在一次火灾中损失了4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亿美元。

  这种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企业的超级投资行为。个人兴趣和技术不再起主导作用,企业意志才是科研突破的引擎。

   20世纪以后,科研也变成了一种投资。企业在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能不能赚钱。如果没有市场,再高的技术也会亏损。所以在19世纪,科研突破推动投资,而在20世纪初,科研本身就是投资,自然被市场需求压制。

  科研,尤其是远离产品的基础研究,陷入了市场不足的怪圈。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会随着投资放缓。最后,问题又回到了消费不足和市场不足的僵局。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三条腿走路,繁荣昌盛。结果到了20世纪,三条腿都残废了。经济危机还会远吗?

  在经济危机彻底爆发之前,大家都拖着残废的腿,想从其他强国那里抢一根拐杖,制造新的殖民地,以增加自己的对外购买力,多过几年。更直接的想法是通过减少别人的供给来摧毁其他资本主义大国,增加我们自己的市场。这两个想法中的任何一个都意味着战争。两个一起?1914年,世界大战开始。

  一战过程我不多说,只说结果。从增加殖民地的角度看,战败的德国交出了非洲太平洋的一些穷乡僻壤。从摧毁工业的角度来看,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被摧毁了。

  本来战胜国想拆德国的工业,但是怕德国闹革命,加入苏联,所以没有拆。

  结果世界上工业国家没少,市场还那么多。等资本主义列强把大战中损失的机器补回来,经济危机就逃不掉了。

  于是,1929年,世界大战结束仅10年,真正的经济危机如期而至。破坏力如此之强,世界大战不过是彩排。

  美国的工业水平在几个月内倒退到19世纪,银行业破产,410亿存款被用来在60亿现金上运行,总统的支票无法兑换成纸币。德国失业人口加上半失业人口占总数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顶住了金本位制,大萧条来临时不得不废除金本位制。从1929年到1933年,全世界都认为资本主义即将终结。

  教科书会告诉你,是罗斯福新政把美国拉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你相信吗?反正我不信。

   1929年经济危机的真正解药是二战。

  战争对交战者来说是残酷的,但对旁观者来说却是快乐的。

  经济危机说到底是“供需”严重失衡,战争是解决供需失衡的有效途径。战争产生了对武器、弹药、车辆、药品等装备、人力和资金的源源不断的需求,而供给能力又因为战争而进一步放大。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打响。几乎所有的欧洲、亚洲和非洲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对制成品的需求迅速增加,美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被迅速消化,甚至供不应求。出口持续增加,就业持续上升,经济重回高速增长的通道。美国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41-43年的GDP平均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7%以上。

  二战的巨大破坏力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和亚洲。1945年战争结束后,海外需求迅速下降,美国经济重新陷入负增长。为了避免新的经济危机,美国从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国家进行战后重建,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很大一部分被欧洲人用来从美国进口工业品和原材料。

  它是美国二战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仅最终赢得了战争,还在经济上赚了战争钱。据统计,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是通过战争的机制流向美国的。美国的崛起是站在被战争摧毁的欧洲和亚洲的肩膀上,美国走出大萧条的真正动力也来源于此。

  虽然我们都觉得世界各国的央行已经从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但是现在引发那场危机的核心变量有变化吗?

  在极度恐惧中思考。

  为什么在2008年的几轮QE之后,美国的通货膨胀没有上升?正是因为钱一直集中在富人手里,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所谓的中产阶级不断退化为穷人,所以购买力一直没有上升。由于购买力无法承受,通货膨胀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与此同时,很多主导第三科技的定律,比如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也在逐渐接近极限。除了少数领域,我们几十年来都没有产生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革命性理论。

  相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各种庞氏骗局和债务危机都开始有蔓延的迹象。

  如果中国还能用行政手段强行解决和规范P2P信贷市场,美国就很难说了。

  截至2016年底,超过4100万美国人欠了联邦政府1.4万亿学生贷款,这几乎是美国所有信用卡贷款和汽车贷款的总和。大约810万美国人仍然负债,这比38个州的人数还多。

  贷款这么多,美国现在的糖爹都不够用。

  也许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减缓经济周期,但无论来了什么,都逃不掉。

  更多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哪个国家(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